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药科学研究中心网站!

科研进展
中药新药研究组新型钩吻素甲衍生物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时间:2025-10-15       栏目类别:科研进展

天然结直肠癌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负担,其发病与死亡率常年位居恶性肿瘤前列。产物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其中紫杉醇与喜树碱的临床应用已成为代表性成果。钩吻素甲是源于中药钩吻的一种生物碱,研究显示其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焦虑、抗炎和镇痛作用等。但钩吻素甲活性较低毒性较大其药用价值严重受限,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并用于抗结直肠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天然产物或药物分子中经常带有中等长度脂肪链化合物的细胞渗透性生物利用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改善钩吻素甲理化性质考虑中药新药研究组发展了多种钩吻素甲衍生化方法,并在不同位点分别引入了短、中、长脂肪链取代基,得到3个系列的钩吻素甲脂化衍生物GA、GB和GC多种人肿瘤细胞株上(HT-29、Hela、HepG2、HCT-15),大部分化合物都显示出优于钩吻素甲的抗增殖活性,且其IC50与脂链长度密切相关,中等长度脂质链增强效果最为显著。例如,带有15烷基的GB5结肠癌细胞系HT-29上,IC50低至0.48 μM,相较钩吻素甲提高了近千倍并且相对人正常肠上皮细胞株NCM-460显示出12.5倍的选择性。细胞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脂链修饰显著提高钩吻素甲衍生物细胞渗透性,并最终定位在溶酶体中。进一步药理实验表明,代表性化合物GA6和GB5能将HT-29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显著提高细胞中的ROS水平。过量的ROS不仅能诱导细胞铁死亡,而且能同时激活MAPK/NF-κB/p53信号通路,促进HT-29细胞凋亡。荷瘤裸鼠模型实验结果表明GA6和GB5具有与一线抗癌药5-FU相当的体内抗癌活性,是一种有前景的抗结直肠癌治疗候选药物。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Bioorganic Chemistry,并申请了发明专利(申请号:2024117322716)。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草物质科学研究室  中药科学研究中心  辽ICP备05000861号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57号  邮政编码: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