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血便等,病情迁延不愈。由于致残率高、癌变倾向显著且常需反复外科干预,IBD被视作一种肠道领域的“不治之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中药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在传统中医中常用于治疗腹泻和胃肠道炎症,但其治疗IBD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GPR84近年来被证实是IBD的潜在治疗靶点,其在高水平表达时可促进巨噬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加剧肠道炎症。然而,目前尚未探究补骨脂中是否存在GPR84拮抗剂及其潜在的抗IBD机制。
针对补骨脂抗IBD靶效成分不清楚的科学问题,中药活性筛选与评价研究组利用动态质量重置技术建立了GPR84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对补骨脂中10种主要成分进行筛选,发现补骨脂乙素(Isobavachalcone)为一种新型GPR84拮抗剂。结合计算模拟,发现补骨脂乙素通过π-π堆积、π-阳离子作用和氢键作用与GPR84稳定结合。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补骨脂乙素显著抑制炎症因子Il-6、Il-1α、Il-1β、Ccl2及NO的释放。在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克罗恩病样小鼠结肠炎模型中,补骨脂乙素剂量依赖性地缓解体重下降、结肠缩短、结肠组织损伤和巨噬细胞浸润,并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6、Il-1α、Il-1β、Il-23、Ifn-γ和Il-17的表达。通过转录组测序及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补骨脂乙素显著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而siRNA敲低GPR84会减弱其抗炎作用,说明补骨脂乙素通过抑制GPR84-PI3K-AKT信号轴发挥抗炎作用。本研究首次揭示补骨脂中补骨脂乙素通过拮抗GPR84并抑制下游PI3K-AKT通路发挥抗克罗恩病样结肠炎的作用。
该研究不仅阐明了补骨脂治疗IBD的分子机制,也为开发GPR84的新型IBD治疗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药理学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doi: 10.1016/j.jep.2025.120575)。(文/图 孙玉畅)
